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孔教同仁:
孔教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人道之教”,重視人倫道德。陳煥章先生認為,“孔教兼明人道與神道,故樂記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是孔教之為宗教,毫無疑義。特孔教平易近人,而切實可行,乃偏重人道耳。”(陳煥章:《論孔教是一宗教》)“人道之教”與“神道之教”是相輔相成的。對神的信仰,是儒家道德的基礎。按孔教的觀念,神所看重的,不是祭品的豐儉,而是人的德行的高低。人道來源於天道,人必須按上天的道德命令去做。《論語》:“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孝經.應感章》道: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孟子提出這樣的命題:“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明代大儒王守仁在《傳習錄上》中講:“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
在人類歷史上,儒家形成了最完善的道德理論。中國當代的道德建設,絕對離不開孔教儒學。儒家認爲,千萬種行爲與千萬種善良,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常來概括,五常又可以用仁字來概括。仁是人性的本體,義就是對於仁的判斷應用,禮就是仁的外在表現,智就是對仁的分辯權衡,信就是仁的真實存在。朱子說:“百行萬善總於五常,五常又總於仁。”(《朱子語類》卷六)那麽,什麽是仁呢?關於此問題,子張向孔子詢問,孔子認爲,仁德具體包括五種,即“恭、寬、信、 敏、惠”,這五種仁德各有不同的價值, 莊重就不會導致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勤奮就會有成就,慈惠就能夠使喚人。孟子認爲人的道德人格就是由仁、義、禮、智組成,他說:“無測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沒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沒有羞愧之心,就不是人;沒有謙讓之心,就不是人;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近代孔教運動發起人康有爲先生的倫理觀,就是以“仁”字作爲唯一的宗旨,他認爲世界之所以存在,衆生之所以生存,國家之所以存在,禮義之所以興起,無一不是來自於仁,如果沒有愛的力量,世界立即就會毀滅。
如何成為有道德的人,儒家主張修身養性,主張踐行道德,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教經典《大學》對此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遵照「學而知之」的教誨,為人好學不倦,以善心善念平衡我心我念,去除心中怨恨,放棄暴力,提升人文素質,建立和諧家庭,進而共同推進文明國度的建設。
一、孔教儒學復興為時代所需
中華民族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以中華文化,我們必須用漢語和孔教儒學鑄造中國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當代,西方文化成為強勢文化,全盤西化浪潮在中國影響深遠,外來宗教信徒在中國已達二億多人。在東南亞方面,在中國東部,美軍駐紮在韓國、日本、菲律賓、關島;在中國南部,美軍駐紮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亞,在中國西部,美軍駐紮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美國已對中國搭建起“14國軍事基地包圍圈”,即 U形包圍圈。 越南侵佔29個中國島礁,菲律賓侵佔8個中國島礁,馬來西亞侵佔7個中國島礁,汶萊侵佔1個中國島礁。 臺灣被視為“美國不沉的航空母艦”。 蒙古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系,兩軍多次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一旦美國在蒙古建立軍事基地,則造成包圍中國之勢。 現在,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菲律賓、越南對中國採取“群狼撕咬”的方式,使我國的國際環境不斷惡化。更可怕的是,美國用宗教文化對中國進行滲透,讓許多青少年忘記了祖先的教導,放棄了孔教儒學的信仰,成為美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追隨者。我國政府反而擠壓孔教信仰,否定孔教是宗教,助長外教的傳入發展,真是不可思議!按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我不主張對抗,而是倡導和平、和諧,倡導文化交流與對話。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將孔教儒學樹立爲中華民族的主體宗教,我們就喪失了平等對話、宗教交流的資格。
在中國內部,我們面臨著極其深重而且日益擴大的道德危機,出現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欺詐訛騙、以權謀私、暴力橫行、自殺增多、犯罪猖獗、恐怖襲擊、環境汙染、吸毒販毒等現象。當前社會道德敗壞的情況表明:培養青少年的道德素質已刻不容緩。有些人認為用西方的倫理學、心理學來培養,有些人認為用政治觀念來培養。人們實踐了許多年之後才發現,青少年的道德素質不昇反降。在所謂新文化運動中,有人大唱反調,提出消滅傳統道德,培養新道德。其結果是,傳統道德打倒了,而新道德卻不見培養起來。我們要知道,新道德必須是在傳統道德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變化而産生。取消了傳統道德,新道德就是無源之水,必定乾涸。
現在,已有相當多的人認識到,必須用中華傳統美德來培養青少年的道德素質。什麽是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其實就是用儒家的倫理觀培養起來的道德。可惜,弘揚孔子儒家倫理觀念,至今仍未得到國人的重視。
二、孔教儒學復興是中國國策
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是以孔孟思想為基礎,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提出的。孫中山先生在與第三國際駐中國代表馬林(Henk Sneevliet)的談話中強調,“中國有一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而發揚光大”。孫中山非常崇敬孔子,他多次指出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又說:「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和歐美的新文化並駕齊驅的原因,都是由於孔子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所做的工夫。」孫中山先生將實現孔子的「大同世界」作為最高理想,期望「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真能實現」。他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民主選舉;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論語》中的「選賢與能」等如提倡自由選舉。 南京中山陵正門上鐫刻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正是孫中山先生一生的追求。我們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應當採取實際的行動,將孫中山宣導的孔孟道統發揚光大。
本人非常尊敬鄧小平先生,他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在三十多年間迅速繁榮富強起來。他主張建立真真正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認為,在文化上,孔教儒學就是這個中國特色的核心。當今中國領導人尊重孔子儒家,尊重歷史文化,是好的國家領導人,與過去一些獨裁者有根本的區別。 那些獨裁者取得政權後,否定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將古代偉大的聖人打倒,自己取而代之,其結果只能被人民起來推翻,最後是人亡政息。是否尊重歷史,是否尊重古代聖人,是國家的好領袖與獨裁者的本質區別。但是,當前外教在大陸迅速發展,而孔教卻仍未恢復為宗教。只有儒釋道三教聯合起來,共同與外教競爭,軟實力才能取得勝利。這是當務之急。
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一個重要要求,就是「充分認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一個特大喜訊。我們國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本國文化。我們已認識到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覺醒,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是文化的自覺和文化的自信。我們已認識到,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文化已經成為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孔教儒家文化則是中國文化的主幹,弘揚孔教儒家文化理應得到國家足夠的重視與支持。
三、民間要開展五常教育
五常是孔教儒學的基本道德範疇,現分別闡述如下:
仁: “仁者愛人”,是孔子關於“仁”的最本質的概括。儒家認為治國以民為本,因此,施仁政就必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認為“修己”是手段,“安人”才是目的,這說明仁政的實質是以社會大眾為目標的,應為天下百姓謀求利益。揚雄說:“人必其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 ;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法言.君子》)自尊自愛是關愛他人的必要前提。
仁愛的本質就決定了仁愛必然要得到無限的擴大,達到孟子說的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真正體現了“仁者愛人”的精神。再將仁愛之心推向宇宙萬象萬物,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儒家還應對所有的生命負責,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毀滅地球上的眾多生物,破壞地球環境。
義:孔子主張:“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將正義作為君子的最高行為標準。孔子曾講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孤立地看這句話,作出了錯誤的解釋,認為君子似乎不應講利,這是對孔子思想的片面理解。孔子也重視求利,他曾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但是,求利的手段必須正當,追求利必須合乎義,即合乎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儒家有“以義為利”的觀點,在這種思想中,儒家所講的利,不是狹義的利而是廣義的利,不僅僅是指金錢財富的利,也指精神之利、仁義之利、道德之利、榮譽之利;不僅僅指眼前的利,而且指長遠的利和整體的利。
禮:中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名,《禮記.禮器》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人懂得禮而動物不懂得禮,是兩者的根本區別。《禮記.曲禮上》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如果不懂禮,就是衣冠禽獸。遵循聖賢所規定的行為規範,人才能成為人:“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的基本特徵就是敬,敬表現為互相的尊重與友好。儒家又提倡 “德音”,即具有道德教化效果的音樂。荀子《樂論》說:“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說明禮樂文化的作用在於陶冶性情,培育道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的結果是導向社會和諧。
智:孔子非常重視文化知識,也非常重視科學實踐,《大學》有句名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南宋朱熹將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窮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極,是致知。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到客觀事物的本身中去研究,通過實踐達到對真理的認識。當代社會在倡導科學精神之時,出現了一個錯誤的傾向,即貶低人文精神。在儒家這裏,有一種非常可貴的思想,即仁智並重,仁智統一。《論語.裏仁》說:“裏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孟子.離婁上》也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又說:“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將智作爲踐行仁道的重要條件。當然,孔子在這裏所講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與道德認識,但同時也具有認識客觀規律的含義。“仁智統一”就是孔儒人文精神的核心。
信:誠,是做人的根本。大儒周敦頤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書.誠下》)信,則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誠是真誠、誠實、虔誠之意,而信則是信用、信譽、守信之意。誠與信具有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誠偏向內在,偏向生命主體,而信則是偏向外在,偏向行為表現。誠為體,信為用,以誠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譽。個人講誠信,人們就會稱讚他,尊重他,親近他,信任他,他在社會上才有立足之地;政府講誠信,人民就會擁護它,支持它,愛戴它,國家才會長治久安,立於不敗之地。
四、儒教儒學並行不悖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孔教在培養人的道德觀方面有博大精深的理論與踐行。先賢康有為先生、陳煥章先生力挽狂瀾,提出保國、保種、保教,掀起了孔教復興運動。陳煥章先生將孔教定義為神道之教與人道之教,所謂人道之教,即是道德宗教,是入世之教,是教化之教,是禮樂之教。牟宗三高度讚揚將宗教儀式轉化而為日常生活軌道中之禮樂,有高度的宗教性,而且是極圓成的宗教精神。按孔教的觀念,神所看重的,不是祭品的豐儉,而是人的德行的高低。
人道來源於天道,人必須按上天的道德命令去為人行事。人要順應天道的因果規律、循環的天理,使人心正,與天道相應,並篤行於日常生活之中,化為具體的心念、語言、行為,這不單要從個人、家庭、地區做起,更要發展向外。我們要緊記孔子教導如:「君子以德報怨」、「三人行必有我師」、「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並化為具體行為,成為保正義、守仁德的實踐者。
《論語》:“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孝經.應感章》道:“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孟子提出這樣的命題:“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明代大儒王守仁在《傳習錄上》中講:“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
本人一向遵循“生財有道”的原則,反對不擇手段攫取不義之財。我把孔子的名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作為自已的座右銘,並且親自將之書寫成匾額,贈送給香港的廉政公署,以支持肅貪倡廉的正義行動。我每天早上起床後,都要虔誠地向孔子雕像揖拜,請大成至聖先師賜予智慧。自擔任孔教學院院長之後,撰寫了九百七十多篇學術論文及演講稿, 出版了《湯恩佳尊孔之旅環球演講集》(二十卷本)及《孔學論集》,形成了獨特的現代孔教儒學的理論體系。為推動孔教事業,投放了一億多港元。廿多年來,每年孔聖誕辰,都毫無例外地由我主持並以我為主出資舉辦 “孔聖誕環球慶祝大典”,邀請世界各地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儒商數百人前來參加,並在本人家中舉辦“孔聖誕之夜 - 大成宴”。本人曾在孔教學院院長宣誓就職典禮上,提出了要在國內外重新點燃孔聖之火的豪言壯語。從此,在孔教學院一眾同仁的大力推動下,三十多年來,一場氣勢磅礴、前無古人,以孔教儒學為主軸的群眾性文化復興活動便在全球展開了。
去年,國家文化部頒授了孔子文化大獎及十萬元人民幣獎金給我,足以證明國家已重新重視孔教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商道德精神。頒獎禮後,我隨即應邀訪問北京大學,並即時捐出二十萬元。而本人曾分別捐出二十萬元給中國人民大學與四川大學,因為三間大學都正在編輯《儒藏》。過去,已有《佛藏》、《道藏》,現在更有《儒藏》,可見儒釋道三教,已得到廣大的重視與支持。
本人堅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
一、能促進世界和平;
二、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
三、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四、是中國56個民族、13億人民的精神軸心;
五、能促進中國和平統一;
六、能達致與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本院現在及將來要做的重點工作是:
第一、 籌建孔子紀念堂,以此作為向海內外宣傳孔敎儒學的基地。
第二、 孔教學院已經向香港特區政府申請定萬世師表孔聖誕日為公眾假期及教師節。
謝謝各位,並祝各位
事業進步,身心康泰!
(本人上列講詞,如有同感,請廣肆宣傳,歡迎再複印給各親友。功德無量)